碳匯林訊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將于2026年全面實施,這是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減排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也對國際貿易、企業運營和全球供應鏈帶來顯著挑戰。2026年政府和企業都將面臨歐盟碳關稅的挑戰,上海碳匯林公司結合當前出口企業應對歐盟碳關稅的各類服務的實踐,幫助政府和企業積極應對,做好提前防范。
一、核心挑戰分析
1. 企業合規成本激增
- 碳排放核算與報告:出口企業需精確核算產品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范圍1、2、3),涉及復雜的數據收集和驗證流程,技術門檻高。
- 碳成本內化:高碳行業(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等)需支付與歐盟碳市場(ETS)價格掛鉤的碳關稅,導致出口成本大幅上升。
- 供應鏈溯源難題:需追蹤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碳排放,對供應鏈透明度要求極高,中小企業可能因資源不足而難以應對。
2. 國際貿易摩擦升級
- 報復性措施風險:部分國家可能對歐盟出口商品加征關稅,或推出本土碳壁壘,導致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
- 南北國家分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上的矛盾可能加劇。
3. 標準與數據互認障礙
- 碳核算方法差異:各國碳排放計量標準不統一(如中國與歐盟的核算體系差異),可能導致重復計算或認證沖突。
- 數據可信度爭議:如何確保第三方認證機構的獨立性與數據真實性,避免“漂綠”(Greenwashing)行為成為監管難點。
二、關鍵應對策略
針對企業
1. 加速低碳轉型
- 投資清潔能源(如綠氫煉鋼、碳捕獲技術)、優化生產工藝,降低產品碳足跡。
- 參與國際碳市場(如購買綠證、碳信用)對沖部分碳成本。這類行為不是普遍有效,企業降碳優先。
2. 構建數字化碳管理體系
- 部署區塊鏈、IoT等技術實現供應鏈碳排放實時監測,提升數據透明度。
- 采用國際認可的碳核算工具(如GHG Protocol)確保合規。
3. 供應鏈協同脫碳
- 與上下游供應商簽訂低碳協議,推動全鏈條減排(如要求供應商使用可再生能源)。
- 探索區域化采購,減少長途運輸產生的隱含碳排放。
針對國家/地區
1. 推動國際規則協調
- 通過多邊平臺(如G20、UNFCCC)協商統一碳定價機制,避免重復征稅。
- 爭取歐盟認可本土碳市場或碳稅,降低CBAM覆蓋范圍。
2. 強化本土碳市場建設
- 加快建立國內碳定價體系(如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爭取與歐盟互認。
- 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低碳技術研發。
3. 區域合作與產業聯盟
- 發展中國家可聯合談判(如非洲聯盟、東盟),增強對歐盟議價能力。
- 構建區域性綠色供應鏈網絡,減少對歐盟市場依賴。
三、未來趨勢與不確定性
- 政策動態調整:歐盟可能根據行業反饋擴大CBAM覆蓋范圍(如化工、塑料等),企業需持續跟蹤政策變化。
- 地緣經濟影響:CBAM或推動“氣候俱樂部”形成,加劇全球經濟陣營化。
2026年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將深刻改變全球貿易與產業邏輯,企業需從戰略層面將碳成本納入決策,國家則需平衡氣候目標與發展權益。短期來看,高碳行業面臨陣痛;長期而言,主動轉型者將搶占綠色經濟先機。(上海碳匯林王軍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