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
|
百花凋零與百花齊放 |
發布人:碳匯林 發布時間:2025-5-7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站長專欄 |
黃巢(?—884年)是中國唐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也是唐末民變中影響最深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起義加速了唐朝的滅亡,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黃巢留有《不第后賦菊》一詩,其中“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展現了他的反叛精神,后成為經典文學意象。全詩如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我花開后百花殺”,體現出菊花的獨特與傲然,菊花盛開后其他花都凋零,展現出一種強大的統治力與壓倒性的氣勢,以花喻人,暗示了黃巢自己的非凡抱負和對未來的掌控信心。而這句話如果來展現當下中國社會各路資本的霸道和貪婪,尤其確切。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已經滲透進社會的各個層面,也直接導致了當下的全社會內卷,各業百花凋零。
當前的“內卷”現象涉及經濟、教育、就業、生活等多個領域,其本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資源競爭加劇、機會分配不均、增長模式轉型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一、內卷的主要表現
1. 教育領域
- 升學競爭白熱化:從幼兒園到大學,家庭投入大量資源(時間、金錢)參與“軍備競賽”,如學區房、課外輔導、競賽培訓等,但優質教育資源(如名校)的稀缺性導致邊際效益遞減。
- 學歷貶值:大學生、研究生數量激增,但就業市場無法充分吸收高學歷人才,“文憑通脹”導致職業門檻被不斷推高。
2. 職場領域
- 996與過度加班:互聯網、金融等行業普遍存在“加班文化”,勞動者被迫延長工作時間以維持競爭力,但實際產出效率未必提升。
- 35歲焦慮:部分行業對年齡的隱形歧視加劇,中年人面臨職業轉型困難與失業風險。
3. 經濟與產業層面
- 同質化競爭:大量企業扎堆低附加值領域(如傳統制造業、低端服務業),通過壓價、模仿而非創新爭奪市場,利潤空間被壓縮。
- 就業結構失衡:高端崗位不足,而普通崗位薪資增長緩慢,部分年輕人選擇“躺平”或“靈活就業”以逃避高強度競爭。
4. 社會生活
- 消費降級與低欲望:部分年輕人因對未來預期悲觀,主動降低消費和生育意愿,形成“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的消極態度。
- 公共服務壓力:醫療、養老等資源分配不均,加劇了民眾對未來的擔憂。
二、內卷的深層原因
1. 經濟發展階段轉型
-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依賴人口紅利和資源投入的模式面臨瓶頸,而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尚未完全接續。
- 全球化退潮、貿易摩擦等因素加劇了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壓縮了部分行業的生存空間。
2. 人口與資源矛盾
- 人口總量龐大與優質資源(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等)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
-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資源向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集中,加劇競爭壓力。
3. 社會價值觀與制度因素
- “學歷至上”“體制內偏好”等觀念根深蒂固,導致人才流動路徑單一化。
- 社會保障體系(如住房、醫療、養老)的不足,迫使個人通過過度競爭獲取安全感。
4. 技術變革與資本影響
- 互聯網平臺經濟的興起提高了效率,但也催生了“贏者通吃”的壟斷格局,中小企業和個體生存空間被擠壓。
- 算法管理加劇了職場“內卷化”,例如外賣騎手被系統算法驅使的極端工作節奏。
三、內卷的社會影響
1. 個體層面
- 心理壓力增大,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高發,生育意愿持續走低。
- 創新活力受抑制,年輕人傾向于選擇“穩妥”路徑(如考公),而非冒險創業或探索新領域。
2. 社會層面
- 階層固化風險上升,寒門子弟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遷的通道收窄。
- 社會信任感下降,過度競爭可能滋生“零和博弈”心態。
3. 經濟層面
- 過度內卷導致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企業陷入低水平競爭,延緩產業升級進程。
- 消費需求疲軟可能拖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社會內卷化是當前許多國家面臨的嚴峻挑戰,其本質是資源錯配導致的低效競爭陷阱。當前,中國政府已通過“雙減”政策、反壟斷監管、共同富裕導向等措施試圖緩解內卷,但效果仍需時間檢驗。未來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增長與分配,將是破解內卷的關鍵。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系統性的制度重構和價值重塑。
一、重構資源配置機制
1. 公共政策去中心化:建立全國統一要素市場,通過數字政務平臺實現教育、醫療等資源跨區域智能調配。日本實施的"地方創生"戰略將東京23%的政府機構外遷,帶動區域均衡發展。
2. 創新激勵體系改革:深圳科創委推行"揭榜掛帥"制度,企業研發投入抵稅比例提升至200%,2022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43%,驗證了制度創新的有效性。
二、產業生態升級路徑
1. 產業鏈智慧化改造:德國工業4.0經驗顯示,制造業數字化使產品迭代周期縮短60%,個性化定制成本降低40%。中國需在5G+工業互聯網領域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2. 服務業增值轉型:新加坡通過"技能創前程"計劃,使金融科技崗位3年增長300%,證明了人力資本升級對服務業的催化作用。
三、人力資本革命
1. 教育范式轉型:芬蘭取消學科界限,推行現象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其學生在PISA測試中持續位居前列,證明創新教育的可行性。
2. 職業發展彈性化:荷蘭實施的"工作共享制",通過智能排班使勞動生產率提升22%,同時實現工作生活平衡。
四、治理體系現代化
1. 數據治理框架:愛沙尼亞的X-Road系統整合1074項公共服務,節省行政成本相當GDP的2%,展示數字治理的增效潛力。
2. 社會參與機制:韓國"國民提案制度"通過區塊鏈平臺實現政策眾創,3年采納實施2.1萬條民間建議,提升治理精準度。
五、文化價值重塑
1. 消費理性化引導:北歐推行的"慢消費"運動,通過碳足跡標簽制度,使可持續消費品市場份額5年增長17個百分點。
2. 成功標準多元化:阿聯酋實施的"國家幸福計劃",將心理健康、社區關系等40項非經濟指標納入發展評估體系。
可持續發展需要突破傳統增長邏輯,構建"創新驅動-要素優化-價值升級"的三角支撐體系。關鍵是通過制度創新釋放人的創造性,使經濟增長回歸滿足真實需求的本質。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形成改革共識,在破除路徑依賴中實現發展范式轉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紀的發展質量,取決于我們能否將人力資本轉化為創新資本。"(王軍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