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2025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2024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成效,系統部署了下一階段重點任務。過去一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以數智化轉型為核心,推動監測網絡效能提升,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會議著重指出,到了2025年,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與實踐,深入學習并忠實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的指示精神。同時,要全面落實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指導思想,以確保“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高質量完成。我們需要努力克服困難,推進污染源監測體系的改革,并積極而穩妥地推動生態環境監測向數智化方向轉型。此外,還需切實加強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堅守國家環境監測網絡的純凈性,為“十五五”期間的監測規劃編制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更為堅實的監測支持。同時,我們還需深入學習和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通過良好的工作作風,確保監測工作的重點能夠得到有效執行。
一、數智化轉型提速,監測體系效能顯著增強
2024年,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全面落實《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賦能,實現了監測網絡的智能化升級。例如,西安市建成陜西省首個智能化水質自動分析系統和噪聲自動監測系統,水質分析效率提升80%,噪聲監測范圍從0.04平方公里擴展至1平方公里,污染溯源能力大幅增強。全國范圍內,環境監測儀器國產化進程加速,常規設備已實現自主生產,高性能質譜儀等設備逐步替代進口,并構建了“天空地海”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
二、精準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數據驅動治理成效凸顯
監測數據在污染防治中發揮了“偵察兵”作用。2024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首次突破90%,長江、黃河干流水質連續保持Ⅱ類;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例下降至0.9%。通過大數據與AI技術融合,非現場執法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全國重點排污單位聯網達7.1萬家,問題線索識別準確率超80%,實現了“精準治污”與“執法減負”的雙贏。
三、隊伍建設提質增效,監測能力全面升級
全國監測隊伍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江西省通過企業自行監測管理系統整合1.1萬家企業數據,查處數據造假機構19家,移送公安案件3起,形成全流程監管閉環。寧國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強化實驗室管理和應急響應,開展資質考核24項,并通過“全員培訓計劃”培養“一專多能”技術骨干。此外,多地引入第三方服務,優化資源配置,如麻城市投入35萬元開展環境質量監測第三方服務,實現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
四、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2024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環辦監測〔2025〕8號)正式印發,明確“兩步走”目標:2027年完成重點區域智能化改造,2030年建成“智慧大腦”和天空地海一體化網絡。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如杭州市落地AI人工智能實驗室,實現水質檢測全流程自動化;江西省構建“一證式”監管聯動機制,推動排污許可與監測、執法無縫銜接。
五、未來展望:深化轉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會議提出,2025年將持續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重點開展水、氣監測站智能化改造,研發大數據分析工具和行業大模型,強化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撐。同時,加強監測標準體系與質量管理,推動國產化替代和信創適配,力爭2027年前完成關鍵信息化產品替代。
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以創新驅動、數智賦能為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面向未來,監測工作將繼續以現代化體系建設為主線,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支撐。
|